作者:忙忙碌碌的项目经理
2022城市与建筑“双化融合”高峰论坛在7月27日圆满结束,峰会成功邀请到了10位院士专家团队输出了令人震撼的前沿理念。8家媒体同步直播,吸引线下VIP客户参会165人,线上7809人观看,直播总曝光率16913次。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峰会项目组成员出色的服务保障,为峰会的圆满举办贡献了力量。
7月27日晚上,在会务组成员共同的期待下,项目伙伴把“峰会圆满结束”的稿件发布在各大媒体,在看见微信朋友圈大家纷纷转发后,处于“一级战备状态”的整个会务组放松了下来,每个人突然就都变得困倦不堪。事实上,峰会临近的几天里大家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之后,第二天又准时出现在工位。
今年的峰会是公司举办的第三次峰会,是疫情以来成功举办的第一次峰会。同时,对于很多项目组成员来说,是工作以来经历的第一次峰会,就是由这样一个经验不足、阅历不足的项目组完成了本次峰会的会务工作。
从5月初开始,公司为响应疫情防控政策开展居家办公,同时峰会的策划阶段也逐步启动了,远程办公并没有影响方案的进度。从峰会时间由6月15日推迟到7月27日,到线上和线下的配合实现,从北京到深圳的地点选择。每天不是做方案,就是在汇报方案的路上,方案初期初步选了深圳8个场地,分别就各地防疫政策和形式进行了多轮沟通,有机会就拉着领导进行方案汇报,终于在几轮汇报之后,线下的方案被pass了……意味着这半个月的努力的推进依然不是合适的方向,也意味着用我们原有的线下峰会经验现在有点行不通了。
于是,一个个声音接踵而来:
“疫情这几年,很多大型峰会都改为线上了。”
“现在很多演讲嘉宾也参加过很多视频会议。”
“我们可以搞线上啊”“嘉宾线上演讲效果不好。”
“线上互动不够”“线上没有经验。”
“那就线上线下一起做。”
6月9日,随着居家办公的取消,项目组成员重新坐在一起,开始了峰会的头脑风暴,没有“据理力争”,没有“力排众议”,大家都为更好的实现峰会输出自己的经验和观点,经过一个多月的打磨,主要流程和形式在多轮的头脑风暴下终于有了雏形——以线上为主,线下小规模分会场,嘉宾完成录制,当天进行播放与圆桌研讨。
“内容”永远都是峰会的核心,而内容也就意味着峰会请谁到场,讲什么。
确定了主要方案,接下来就是细化流程和嘉宾确认,经过几轮的沟通,终于确定了峰会的主题、演讲的嘉宾和流程。6月27日在紧张的推进中终于召开了峰会的启动会,内容组、邀请组、会议组、传播组、引流组分别确认了负责人和推进计划,此时临峰会开始正好还有一个月。
因为看过了太多线上的活动,各模块项目组对执行抱着乐观的态度,可随之而来的工作,让大家觉得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一方面,峰会期间项目成员也都承担着各自原有的工作,忙的不可开交。
爽菲在负责分会场对接工作的同时官网也要求必须在峰会前期上线,秋菊在写峰会期间的传播方案的同时依然一刻不停地在写日常传播稿件,贻冰入职第一天就开始对接不熟悉的邀请组,汪姐一边对接演讲嘉宾录制的时间,一边协调峰会的协办单位,峰会前的一个周末还要参加公司PFP……我依然记得,汪姐参加PFP的那几天,每天活动结束的晚上10点多依然跟我们交代需要注意的事项,事无巨细。
另一方面,跨公司对接的复杂和不确定性远远超出了原定的推进计划。
先是嘉宾的录制,由于需要后续的视频剪辑和字幕,嘉宾的录制时间严格控制在7月15日之前,但每个嘉宾的时间完成不受控制,每个嘉宾的录制形式也无法确定。好在窦博士、彭博士每天都会跟不同的嘉宾确认,7月20日终于完成最后一位嘉宾的录制,此时距离峰会还有一周的时间。
最后的一周里,项目组成员全员在线,内容组完成录制、邀请组再次确认参会嘉宾、会议组完成流程设计、传播组确定直播引流方案,各模块推进都取得了成果。然而,突然加进来的一个协办单位和演讲嘉宾又一次打乱了节奏,需要重新设计背景、调整流程、增加主持人录制内容、分会场彩排测试……
7月25日下班后,在电梯里江老板问视频剪辑怎么样了?
“还没完,还在调整字幕。”
我给出了一个不太现实的回答,很明显电梯里面我俩此时都有点紧张……
还好,慌乱很快平息,一切都按计划进行。
而顺利进行的背后是项目组团队,起早贪黑运作的结果,这一切的辛苦,在看到客户朋友圈点赞峰会的时候,在曲终人散传播还在持续的时候,在复盘总结我们收获了不同得失的时候,这一切都变得有了意义!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大家会有那么大的动力和热情去做这件工作呢?大概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骄傲和情怀,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而是可以很骄傲地告诉别人,我们曾经一起完成过这样一场盛会。
想起复盘总结的时候江总、冯头和媛媛姐对峰会小组的评价,细细想来,到底是我们成就了更好的峰会,还是峰会成就了更好的我们?应该是相互成就吧。
有客户和领导的认可,同事的无私奉献和协助,成功的路上并不孤单。
峰会项目组合影
在线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