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我想先从一个思维模型谈起。1990 年罗伯特·J·汉隆(一个不著名的美国人)提出了一个思维模型,外国人甭管多简单的思想,都喜欢用自己的名字冠名,所以这个思维模型就被叫做:汉隆剃刀Hanlon's razor。
汉隆剃刀,概念非常简单,翻译成中文就是:斥之于愚,勿斥之于恶。我们把它稍微展开一点,就是这样一套心法:能解释为愚蠢的,就不要解释为恶意;能解释为无知的,就不要解释为愚蠢;能解释为情绪的,就不要解释为策略。我觉得这里面最智慧的点是:愚蠢是事实,而恶意是动机。只处理事实,不猜测动机。是一种双赢的解释机制。
这里所谓的“双赢”无关人品,不谈好坏,只说利弊。
很好理解,假如有个人做了一件对你不利的事,按照“动机”论可以有两种解释:有恶意,没有恶意。你认为对方有恶意,甭管对方实际有没有恶意,对双方都很不利,你自认为多了一个敌人,心情难过,以后跟这个人相处千般小心,万般注意。而且人的感受是相互的,你觉得对方有恶意同时,对方也会因此感受到你的恶意。最后只能造成社会协作网络当中平白丢掉一条链接,可能还不仅仅是一条,还会包括你的朋友和他的朋友。相反,你如果把关注事情重心放到对方的动机上,即便最后判断,对方其实并不是针对你,对解决实际问题,也毫无帮助。浪费感情,也浪费时间,对双方都是不利的。
其实“恶意”这东西本身就不存在,人和人相处的小小不快,往往是因为某种情绪发泄造成的误解;工作上的不如意,往往是因为同事甚至领导的能力、经验或者精力不足造成的遗憾。而一些社会矛盾或者公司组织中出现的漏洞,大多是因为一个复杂协作系统,本身规则的不完善造成的缺失。热恋中的情侣吵架,不是因为对方不爱了;领导或者同事安排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不是因为对方针对你想把你挤走;公司的绩效制度有些不合理,不是因为老板人面兽心,残忍剥削;防疫工作有一些执行过程中的乱象,也不是因为有人利欲熏心,想发国难财。
透过现象,猜测动机,既无助于接受现实,也无助于解决问题。而把已经发生的事情,先统统解释为因为某些人或者某个组织系统犯了傻,接受它。再去看看面对这些问题,怎么解决或者改变。所谓解释系统,不过是想一种方法,怎么说服自己接受现实,既然都是“骗自己”,为什么不找一个让自己更舒服的角度呢?
博弈论对于上述观点也有类似的解读,叫做“KMRW定理”,是在1982年有四个经济学家提出的,用四个经济学家名字的首字母命名。KMRW定理说,在不完全信息博弈中,参与者不知道对方是好人还是理性人(自私自利的人),那么只要博弈重复的次数足够多,合作能带来足够的好处,双方都会愿意维护自己是好人的这样一个声誉,尽可能的合作。
我们假设博弈双方是A和B两个人。 A是个喜欢合作的好人,B是个自私自利整天坑蒙拐骗的坏人。两人第一次博弈,B发现A没有背叛他,A居然和他合作了。B就会想,A这个人是不是有点傻呢?那B应该怎么办呢?如果囚徒困境要进行很多轮的话,合作对双方都有好处。这次A让B占了便宜,但是B知道A但凡有点脑子,也不可能让他永远占便宜。与其把A教育成坏人,还不如陪着他当好人,这样长期下来两个人都有好处。所以B在下一轮选择了合作。当然我们知道,B之所以这么选,是因为他觉得A有点傻,A肯定会跟他合作 —— 对别人,B可不敢这么干。这样几轮合作下来,A一看B每次都和他合作,他会认为B也是个好人!
就这样,一个可能是真好人,一个是假装的好人,两人就这么一路合作下去了。可见即便从经济学上讲,即便遇到一个对你有恶意的人,先接受他,表现出善意,然后尝试合作,对自己,对对方,都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在线评论